不可否认,现在中国的邮市,尽管有很大的“自主”权,但总体还是一个政策市。或说“听到风就是雨”,或说“给点阳光就灿烂”,总之,行情走好走坏,在一定程度上,还是要听发行方的中“鼓”下“桡”。
从2008市场开局看,新的一年,新邮仍逃脱不出一个炒字。以新问世的“戊子鼠”,亮相将近两月,在市场的表现,虽谈不上特别好,但也不算是特别差。尤其是春节之前,在市场简直有闹翻之势。其中大版的价格,最高冲到了65元以上,相比于24元的面值,上涨了2.5倍还绕了个不大不小的弯。小版的价格,也一度高浮在35元附近,接近面值7.20元的5倍。回看三轮生肖邮票发行,虽也高开低走的态势,但高开幅度到如此之大的,不多。接下来的“朱仙镇年画”,无论是大版,还是小全张,市场都看不到货源,也就谈不上价格了。即使有钱有心有意,也无法参与其中。
2008新邮开门就出现红红火火的炒作局面,要多亏于管理层实施的邮票发行新政,多亏于管理层铁腕采取的“控制发行量”政策——2008年的新邮预订,本身就比往年要晚,而通知出台只十多天,便又急匆匆挂出预订结束的牌子。一些性子憨些的邮友,甚至还没来得及做出反映,集邮公司就将他们预订新邮的大门堵死了。集邮公司也没有办法,上面一道指令下来,他们再有心,也无力对抗,更何况这种局面的出现,事前连一点征兆也没有。蹊跷的2008新邮预订,只能有一个合理解释:管理层期望通过减少再减少邮票发行量,以提升新邮形象,以恢复邮市信心,最终达到振兴集邮事业的目的。
不能说管理层的用心不是良苦的,管理层的态度不是正确的,管理层的决策不是英明的,但好心未必就能办成好事。从历史经验看,“控制”不当,同样也是无序,其结果,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,也可能走向事物的另一个极端。
严格控制新邮发行量,甚至不考虑集邮大众的合理需求,这种做法,至少不利于集邮环境的“和谐”营造。对于常年新邮预订户,对于视集邮为生命的铁杆集邮者,因一时疏忽,就不能从常规的邮政窗口获得票源,不得已,只有向市场寻求货源,而市场价格高企,又迫使他们付出不应付出的集邮成本。另一方面,新邮市场供需矛盾转化,价格持续走高,又为另一批炒作者提供了短线投机的机会。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不合理的炒作又得到了默认与支持,这种局面,难道就是管理层期待看到的最终结果?
不可否认,新邮因市场需求变化而价格走高,符合市场运行规律,谁也不能粗暴干涉。但从集邮大众的角度,此“高”既不在情,也不在理。虽然市场场面是变得好看,但集邮者的怨气和牢骚却由此加大。市场好看只能是一树繁花,虽然可以开得艳,但不可能开得久。而集邮者,却是中国集邮事业的根,也是邮票市场的脊梁骨,他们的情绪变化,才真正是中国邮市的晴雨表。
铁腕控制发行量,说到底,还是管理层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的临时补救措施。类似现象,在中国集邮史上,曾有多次出现。1991年,中国集邮活动出现高潮,邮票出现供不应求紧张局势,管理层采纳“集者有其邮”的建议,天量发行邮票,高者数字过亿。结果“集”者是有其“邮”了,但“邮”也不吃香了,反过来,成了人见人嫌的“垃圾”。以至于十多年过去的今天,谈到集邮,许多参与者还心有余悸。“集者有其邮”变成了“集者拒其邮”。但愿管理层此次铁腕拉制发行量,不要走向事物的反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