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上初中时,同学送我一枚邮票,是1986年9月9日发行的“教师节”邮票,邮票设计简洁而吸引人,一个大黑板占据了整幅票面,一方讲台,一束鲜花,简单又直白地概括了教师的粉笔人生和学生们对老师的爱戴与敬仰。那是我收藏的第一枚邮票,至今珍藏。也正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痴迷集邮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集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电话尚不普及,更不用说电脑,和外界的联系主要靠信件,这就给喜爱集邮的孩子们提供了条件。我们千方百计地搜集信封,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把邮票剪下,放在清水里浸泡洗去背胶,晾干后认真地贴在自制的集邮册里,自此便多了一份炫耀的资本。那时候信件交流很普遍,集邮的孩子很多,课余时间同学们互赏邮册、交换邮票是最大的乐趣。让人烦恼的是邮票就像是一套连环画,往往由好几枚组成一套,多的有几十枚,很难凑成一套。而孩子们的心理都是贪多求全的,看到同学邮册里有自己所需的那枚邮票,想方设法也要换回来。一套邮票里最后那枚高面值的最难找,高面值邮票都是贴在包裹单上的,于是我就盯着机关传达室里的包裹单,想尽办法和包裹单的主人套近乎,祈求人家把包裹单上的邮票揭下来送我,相跟着一起去邮局取包裹。然而邮局规定包裹单上的邮票不能撕下,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包裹单又回到了邮局。
年龄渐长后,信销票慢慢地就不入眼了,我的目光盯上了新票,巧立名目地和家里要钱买邮票,平日里更是舍不得乱花一分钱,全都换成了邮票。这且不算,我还把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的零钱也都搜腾过来买了邮票。从1986年至今,我一直订阅《集邮》杂志,有了这份杂志,新邮动态了如指掌,每每等不及新邮票发行,好不容易盼到了发行首日,一大早地骗老师说肚子疼,溜出学校守候在邮局门口。只是小镇邮局新邮票很少能准时到来,常常是白等一场,垂头丧气地回去。一旦买到了邮票,我便无法抑制心中的狂喜,疯疯癫癫地跑回教室,趴在课桌上细细地端详。
集邮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益处,可谓买了知识存了财富。邮票教我知天文,熟地理,通历史,赏艺术,难怪人们称邮票是微型百科全书。上学时,学校历年搞的文艺活动或者演讲比赛、作文比赛我都能获奖,这都得益于邮票给了我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素材。
人说集邮最大的好处是增值储财,这话有一定的道理,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,曾被迫变卖了收藏的一部分邮票养家,在条件稍好的时候又毫不犹豫地回购。可我觉得,集邮的真正意义在于增长知识,陶冶情操,开阔视野,提高文化素质。邮票虽小,但题材丰富内容广博,蕴藏着巨大的信息,邮票上附载着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,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一个途径。所以,许多国家都把本国有代表性的科学成就、人文历史等展现在邮票上,使人们在欣赏邮票的过程中,了解本国的历史文明和科技文化,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。因此,邮票又被称为是“国家的名片”。1993年,我用手中不多的邮票制作了两部简单的邮集,参加了我盟组织的“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”邮展,获得业内人士好评。2001年,我的邮集《光辉的历程》作为全盟唯一一部参展邮集,应邀参加了自治区“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”大型邮展,荣获三等奖。
集邮二十多年来,我见证了国家邮市的几番兴衰,始终没有把自己辛苦积攒的邮票变现消费。因为我一直以老舍先生的这首诗鞭策自己:集邮长知识,嗜爱颇高尚。切莫去居奇,赚钱代欣赏。
|